<track id="mpeiz"></track>
  1. <ruby id="mpeiz"></ruby>
  2. <u id="mpeiz"></u>
    <ruby id="mpeiz"></ruby>

    <rp id="mpeiz"></rp>

            中國泰寧在線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泰寧新聞網>泰寧旅游>文化藝術> > 正文
            鄉土泰寧丨杉陽古井往事悠
            2023-07-31 10:35:00? ? 來源:縣委黨史方志室   編輯:方玲   責任編輯:童凌娟 審核:陳啟芳  

            文丨李正洪

            摘自丨《碧水丹山 靈秀泰寧》

            圖片


            崇仁三井

            崇仁三井為泰寧城關何氏先祖何恩出資建造,井址所在地古稱“崇仁坊”,故稱崇仁三井。三井沿現在的尚書街一字排開,彼此相距約二百米,由西向東的順序依次為大井頭井、牌樓下井和大東門井。其中,大東門井因后世城市建設等原因廢除,其余兩井尚存。

            何氏在泰寧頗具聲望,其始遷祖名叫何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出任泰寧知縣。任期內,施惠政,恤民情,頗受百姓愛戴。離任時,鄉親垂淚挽留,何三倍受感動,于是托病辭官,定居泰寧東隅大巷(今勝二街),由此繁衍泰寧城區何氏。何三第八世孫名叫何恩,雖家道清貧,卻樂善好施。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泰寧暴發春洪,河水受污染,渾濁不能飲,何恩于是帶頭捐資鑿井,解決了鄉民的飲水問題。其所鑿之井就是后來的“崇仁三井”。何恩的兒子何道旻是明朝初年泰寧籍名宦,仕五朝,宦游八省,政績卓著。

            大井頭井位于現在的泰寧縣城關勝一街北端巷口與尚書街交叉的地方。勝一街古稱澄清街,故水井又稱澄清街頭井。古井由井臺、井圈、井體(井壁)組成,占地面積約16平方米。該井井圈據說為原泰寧縣文廟古井圈,由赤砂巖石打制而成,圈內徑1.11米,外徑1.37米。井體(井壁)用赤砂巖條石環筑而成,深2.31米。井臺用赤砂巖條石鋪砌,屬2006年勝一街修路新鋪。該井井水尚能飲用。

            圖片

            牌樓下井位于現在的泰寧縣城關勝二街北端巷口與尚書街交叉的地方。勝二街古稱大巷里,故此井又稱大巷頭井。古井由井臺、井圈、井體(井壁)組成,占地面積約16平方米。該井井圈由赤砂巖石打制而成,圈內直徑0.9米,外直徑1.1米,井圈上刻楷書“建造  崇仁三井”,左刻“萬歷四十六年”,右刻“道光十九年合□□□”,正中刻“何恩公”,說明該井曾分別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與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修。井體(井壁)用赤砂巖條石環筑而成,井深3.48米。井臺用赤砂巖條石鋪砌,為2006年勝二街修路新鋪。此井上方曾建有一座牌樓,名曰“繡衣坊”(又稱“晝錦亭”、“誥封坊”), 為紀念名宦何道旻而立。繡衣坊始建于明朝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后毀于洪水。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建。該坊座北朝南,上掛三塊匾額,南曰“繡衣”(“繡衣”是古代對科道官的別稱),西曰“海內文宗”,東曰“江南兵憲”。公元1989年,該建筑因建尚書街被拆,水井得以保存。井水尚可正常使用。

            圖片
            圖片


            土地堂井

            該井位于泰寧縣城關勝一街土地堂巷中段,屬明代水井。土地堂井由井臺、井體、井圈、井龕等組成,占地面積14.66平方米。井圈用赤砂巖整體鑿制而成,圈外直徑1米,內徑0.75米。井圈由上井圈與下井圈組成,下井圈壓于井體之上,上井圈再壓于下井圈之上。井體(井壁)由赤砂巖打制成半圈對拼環砌而成。井臺長3.88米,寬3.78米,原為赤砂巖條石鋪砌,后用水泥抹平。在井的北側1.1米處有用條磚砌筑的“土地堂井神位”龕。井龕坐北朝南,龕寬1.7米,深1.16米。龕邊沿處用赤砂巖條石鑲邊,底用條石呈“工”字形鋪砌,在龕的后部用赤砂巖條石做臺,龕后壁上掛一塊幕布,上書“土地堂井神位”。2010年6月18日(簡稱“6·18”)洪水入城,將神龕局部破壞。該井仍在正常使用。

            圖片
            圖片


            朱紫巷井

            該井位于泰寧縣城關勝一街獅子巷東端,所以又名獅子巷井。朱紫巷在勝一街南端,獅子巷在勝一街中端,兩巷相距約200米,因而導致該井名稱由來有些蹊蹺,古來如此。據泰寧舊縣志記載,此井始建于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即泰寧籍名宦葉祖洽考中狀元的第二年。明朝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重修。全井由井臺、井體(井壁)、井圈、井溝組成,占地面積22平方米。井圈用赤砂巖打制而成,圈上有字,字周圍陰刻蓮瓣紋做碑,內陰刻兩列字,為“隆慶六年夏  五月吉重修”。井圈外直徑1米,圈高0.7米,加有鐵箍。井體(井壁)用小塊打制的赤色砂巖壘砌,井深3.9米。井臺用條石鋪砌,東西長4.9米,南北寬3.19米。東、北兩面開井溝。該井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圖片
            圖片


            梨樹下儒學井

            該井位于泰寧縣城關紅衛村嶺上街梨樹下,屬明代古井,因其靠近原來的泰寧縣文廟,故名。乾隆版《泰寧縣志》載其為“東隅人黃貴鑿”。全井由井臺、井溝、井體、井圈等組成,占地面積16平方米。井圈用整塊的赤色砂巖打制而成,直徑0.80米,內徑0.55米。井圈上刻字,字跡遭破壞,依稀可見“萬壽□”字樣。井體(井壁)用打制好的半圓形青色砂巖環砌而成,井深5米。井臺原用卵石鋪砌,后改為赤色條石工字鋪砌,東西長4.24米,南北寬3.76米,在井臺西南方向的墻上突出兩塊青磚做燈座。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總部設在井邊的陳家大院內,故后世于井旁立一碑,上書“紅軍井”。該井猶在使用。

            圖片
            圖片


            興賢井

            該井位于泰寧縣城關紅衛村嶺上街中段,建于明朝天啟五年(即乙丑年,公元1625年),一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曾被填埋,八十年代后,附近居民自發將之重新清理,因受污染,現今的井水已不能飲用。興賢井由井圈、井臺、井體(井壁)、井溝等組成,占地面積15平方米。井圈用赤色砂巖雕琢成圈,外徑1.3米,內徑1米。井圈東南壁外雕刻花狀碑帽,陰刻楷書“興賢井”。右側刻年號:明天啟乙□年□□吉旦,左側:□坊□□□而立。上述字跡剝蝕嚴重。井深8米,井壁用赤色砂巖打制的半弧石塊砌制。井臺面被水泥封蓋,少部分露出的遺跡為赤色砂巖條石鋪砌,東西寬3米,南北長5米。井的基礎和水溝用毛石、河卵石壘砌。

            據康熙版、乾隆版《泰寧縣志》記載,興賢井的前身叫“七星井”,于宋朝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即泰寧籍名宦鄒應龍中狀元期間鑿建。選址者為地理風水師范越鳳(浙江縉云縣人。據相關資料記載,此人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與泰寧舊縣志所記載的年代相沖突,故存疑)?!捌咝蔷焙髞砘膹U。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即泰寧籍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燁連升三級的前一年,又請地理風水師丁宜遴于舊“七星井”邊移動數武(武:半步,當量詞用)鑿井。傳說在挖井過程中,于地下挖出一塊紗帽石,黃褐色石質,沒有兩翅。興賢井位于泰寧爐峰山南坡,在地理風水師眼里認為,爐峰山是泰寧文教昌盛的案山所在地,此處生氣凝聚,出高官顯貴,所以最早的“七星井”鑿建,有利于文風通暢,如此造就了泰寧的強勢科舉。而興賢井鑿建,則將泰寧文脈(即那塊紗帽石)挖斷,所以導致此后的泰寧文風一蹶不振。據稱,那塊紗帽石后來一直放置在舊縣衙的花園內,直到解放后縣衙改建,方不知去向。

            圖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鄉土泰寧欄目長期征稿

            投稿郵箱:tnxzb2014@163.com

            聯系我們|關于我們|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主辦單位:中共泰寧縣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泰寧縣融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泰寧縣新聞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轉載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中國泰寧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投稿信箱:zgtnzx@163.com | 舉報電話0598—7832300 | 網站備案號:閩ICP備2023010551號
            地址:福建省泰寧縣杉城鎮東洲路6號 | 郵編:354400 
            | 您是第 1 位訪問者


            欧美日韩看看2015永久免费,国产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97视频在线观看,老熟妇乱子伦电影